作者:李銘 (李水)
以前,我不喜歡出生在斯巴達克思的亞歷士多德的作品及觀點——總覺得他作為柏拉圖的學生,沒有柏拉圖的《理想國》、《蒂邁歐篇》等,具有誘惑力。在拉斐爾的名畫中,柏拉圖拿著他的著作指向天——給人無限的崇拜與夢想,仿佛他的精神境界永遠如湛藍的天空,那么美麗而崇高;但在拉斐爾的《雅典學院》里,亞歷士多德卻手持自己的著作《(尼各馬克)倫理學》,手掌按向地。他們兩人的思想有差別,世界上的許多專家都傾向亞歷士多德——因后者的思想更靠近人間。
亞歷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。他17歲以前在家鄉(xiāng)玩,歷閱了古羅馬角斗士的各種風情和故事。他的父親是國王的御醫(yī),他家是個有錢的中產階級;很顯然,17年的玩培養(yǎng)了他的多種元素,對他后來的成長影響很大。17歲時,亞歷士多德被送到了柏拉圖學院,跟柏拉圖學了20年,直至柏拉圖去世,他才離開;他又回到家鄉(xiāng)給當時的馬其頓帝國的皇太子——就是后來南征北戰(zhàn)、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龐大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,當私人教師,以他的博學武裝了亞歷山大,為大帝成就了偉業(yè);而亞歷士多德50歲時又回到了雅典,開辦了自己的“呂克昂學院”。呂克昂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亞歷士多德帶著他的學生們在花園或樹林里散步,邊散步邊傳授他的各類課程,他這種方式,讓學生們品到了他的輕松及妙趣橫生,被稱為學派中的逍遙學派。我很喜歡他的這種輕松的教學方式,更欣賞他提出的“至善就是幸福”的觀點!
亞歷士多德認為:人生的意義同萬物的意義一樣,是人天然具有的目的或天賦所在,那就是善和好。但人的特別之處在于其理性的終極,所以,他或她的目的就只能是至善。那至善是什么?就是“由于它自身而〈讓我們〉它”(《尼各馬克倫理學》)的東西,而我們渴望其他事物也是因為它?!獮楹芏鄡?yōu)秀的目的和美德,如:健康、美貌、財產、勇氣、節(jié)制等,我們喜歡追求它們,但也有時卻不因為他們本身,而是他們背后的更高善,尤其是至善;至善就不再以任何自身之外的東西為目的。因自善具有自足性、終極性和完滿性,其他的善也都以它為目的,所以至善是首善或最高善。
(未完待續(xù))
(作者:李水。現(xiàn)任中國北京國藝書畫院副院長;其寫作公眾號為《芙蓉之愛》2024年于北京國圖9月6日)
上一篇:"落差"一一給世界帶來了五彩繽紛
下一篇:我所見到的學者風格與風范